道班记忆:一只羊角把烟斗
现代诗《烟斗》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烟斗 把星星装进烟斗里 一闪一闪的夜有了安全感 村口的石墩儿 忽明忽暗 走了再长的夜路 只要远远的望见那一闪一闪的 漆黑夜里的光点 心头便是暖暖的甜 一路的恐惧与不安 都让欢喜赶走 脚步坚定 浑身的劲使不完 那是童年里的爷爷 我成长的标杆 直到如今 我走出
无意中看到一个羊角做的烟斗,将我的思绪又带回了上世纪60年代,在甘南工作时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儿……

太阳刚升起,牛羊在欢叫,格桑花带着露珠,绽放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花格道班的李永信班长,早早起了床,来到道班外的公路边,边查公路边抽着他的羊角把烟斗,“嗞,嗞,扑,扑”的抽烟声打破了草原上的黎明。
李班长最爱这只烟斗,这是邻近道班的一位藏族牧民朋友送给他的宝贵礼物,那位牧民朋友后来调到遥远的玛曲军马场了,很难再见面,当时,通讯条件很差,无法打电话联系,李班长手不离这只烟斗,经常回忆起那位牧民和道班的情谊。不把藏区这段路养好怎么能对得起牧民朋友的心意呢,烟斗也就成了他养路的一种激励。
工作休息时,李班长都随身携带着烟斗,每每看着眼前平整的公路,他都会拿出来抽上几口,烟斗成了他最好的“伙伴”。

20世纪60年代,牦牛驮运是碌曲草原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碌曲公路段花格道班离碌曲县城9公里,从县城去道班,没有班车,一台手扶拖拉机忙着养路,人们来往县城,大多是步行,沿途经过花格村和建在半山坡上的牛毛帐圈,最要紧的是要躲过“速度赛老虎”的藏狗的追赶,李班长告诉我,凡遇到这种情况,草原上又没有石头,你手往地上一摸,藏狗误认为要拿石头砸它,马上就跑了。
李班长是上世纪60年代,从豫东来的河南支建青年,农场撤消后,不少青年充实到公路战线成为养路人,李班长热爱养路工作,以道班为家,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故乡,但他很少回家探亲,他不是不想念故乡多病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女,可他觉得道班更需要他,再说,他70几元的工资,回一趟家得花不少钱,还不如省吃俭用多给家里寄几个钱。这样,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大光棍”。时间长了,他也习惯了这种称呼。
花格道班养护着10几公里高原三级公路,当时,多靠人力养护公路,一公里定员一个人,靠一台手扶拖拉机,几辆架子车,人手一把铁锨和洋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分春夏秋冬,克服高寒缺氧,辛苦战斗在公路线上。
男人们爱的藏品,烟斗
顶级烟斗多用百年以上石楠根雕制 其中“死根”更是珍稀材质 烟斗大师对石楠根的要求极高,有一个木眼整个作品就作废 有人说,一个顶级烟斗主要是以花纹完整且无瑕疵的优质石楠根坯手工制作而成的,所以制作顶级烟斗在选材方面有点像宝石界的“开翠”。制作烟

解放初期,犏牛大轱辘车是当时甘南藏区农区主要的运输工具
花格道班养护的三级公路有三个难养路段:直线、山脚和分水岭。
直线路段大约3公里多,一面是高高矗立的大山,一面是滚滚东流的洮河(藏语为碌曲),这段公路路面狭窄,每逢雨后,翻浆水毁严重,病害很多。从道班向南行大约2公里,有一山脚挡在公路边,山石坚硬,行驶车辆到此,不得不挂一挡慢行。道班继续南行约5公里,车辆得爬大坡向前,汽车如同老牛,大声吼叫着艰难前行,此处名为分山岭,是通往玛曲、迭部和四川九寨沟的必经之路。这里坡陡路滑,是一道咽喉要塞,司机路过这里,心惊胆战,稍不注意就会翻车掉到滚滚洮河急流中,每逢路过这里,司机心里总想着赶快闯过这道“可怕的关口”。

20世纪70年代,碌曲草原上开始出现了沥青路面的铺筑
碌曲公路段领导和李永信班长都十分重视这段公路的养护。他们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雨前在直线路段重点铺砂,清理边沟,保持路面顺畅。日常养护中,挤出一点时间,用架子车,用铁锨洋镐,不断挖挡在公路边的山脚,清理挡道多年的“绊脚石”。
公路段还组织养路工在分水岭进行公路大会战,使分水岭降坡通畅。养护的10多公里公路,行车舒适了,藏区老百姓高兴了,养路工们高兴了,李班长高兴了,他又拿出他的羊角把烟斗“磁,磁,扑,扑”地抽了起来,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20世纪70年代,碌曲草原公路建设进入简易机械化时代
如今,甘南的公路养护已实现了机械化作业,道路四通八达,蓝天绿草公路交相辉映……公路因甘南而美丽,甘南因公路而旖旎。甘南养路事业中凝结着无数像李班长一样的养路人的汗水和智慧,羊角把烟斗见证了李班长的养路岁月,新时代的养路人接过了李班长的“烟斗”,在公路养护战线接续奋斗。(文/陈朝阳,碌曲公路段供图)
本文源自头条号: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斗客应该几把烟斗合适
这个问题就跟问渔友有几把鱼竿合适或者茶客有多少茶具合适差不多,有多少都不觉得多[呲牙]。 具体多少把烟斗合适呢,一把烟斗走天下可否。要看你的使用频率和干燥时间,关键问题取决于烟斗使用后多长时间会干燥到满足再次使用理想状态,如果这个干燥时间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