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烟斗来头不小!很多珠海人还不知道这段故事

价值1568000的烟斗也有自己的故事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若天堂没有烟斗,我宁可选择地狱。”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不知道马克·吐温在发出如此骇人听闻的感叹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那个时代的烟斗对于一个男人,可能就如同皮鞋与手表一样是一个人个性与身份地位的象征。 时隔多年,拿烟斗抽烟的男人已经

珠海电台《红色文物说党史

系列节目介绍

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珠海电台《红色文物说党史》系列节目以红色文物为主题,从这些与党史相关的红色文物中,发现其背后的特殊意义,讲述百年风华故事。

播出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

10:30、11:30、14:30、20:30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

珠海三件红色文物的故事!

·

小小烟斗见证马克思主义

在华南地区的传播

这个烟斗,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著名革命烈士杨匏安生前使用过的烟斗。

杨匏安,1896年出生于珠海南屏北山村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他的成长,适逢中国社会经历剧变。杨匏安对社会激变过程中的种种黑暗非常厌恶失望,不断思索国家和人民的出路。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后,他认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翻译写成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世界学说》,成为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自马克斯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所著《资本论》一书,劳动者奉为经典……马氏以唯物史观为经,加之以在英法观察经济状况之所得,遂构成一种以经济的内容为主之世界观,则其所以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也”——1919年11月11日,广州出版的《广东中华新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以下简称《马克斯主义》)的文章。文章只有三百多字,却荡起不息的涟漪。从这一天一直到当年的12月4日,《广东中华新报》分19次连载了《马克斯主义》。这篇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文章,掀开了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序幕,写下这篇文章的人就是杨匏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革命形势的发展表明,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立一个维护党性党纪的专门机构,已经成为党的建设发展的紧迫任务。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产生,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大创新,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由10人组成。王荷波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杨匏安当选为副主席。

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在上海极其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积极从事党的编译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1931年7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杨匏安不为所动。

1931年8月,蒋介石下达枪杀密令,杨匏安在龙华看守所的荒地上英勇就义,年仅36岁。

于光远曾说:“杨匏安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光辉的,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丰厚的财产,唯一留下的只有一个小小的的烟斗,但是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气节,无私奉献的精神引领着家人不断开创美好未来。”

文字、图片提供:珠海市博物馆

·

工人运动与《工人之路》

《工人之路》,全称《工人之路特号》,因当时有同名报刊,所以我们所说的《工人之路》日报,特指中华全国总工会属下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机关报。

《工人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于1925年创办的第一份专门的工人日报,主要刊载委员会公告,通报工运消息,钜细靡遗地记录了中国早期工人运动尤其是省港大罢工运动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它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罢工委员会的机关报,而林伟民就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委员长。

林伟民,原名林兴,1887年出生在香山县三灶岛西洋田村(今属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的贫苦农民家庭。他立志为民干一番伟大的事业,遂改名为伟民。

看看贺龙元帅那富有个性的烟斗,还有那可爱的小眼神

1921年,他受十月革命影响,在孙中山的支持下,与苏兆征一起在香港发起成立“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

1922年1月,林伟民和苏兆征发起香港海员大罢工。罢工期间,林伟民坚定立场,不断识破资方的阴谋,坚持斗争,终于使罢工取得了重大胜利。同年,林伟民在上海筹建了海员工会,领导上海海员与外国资本家斗争,亦取得了重大胜利。

1924年,在苏联,林伟民经罗亦农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外洋海员中第一个共产党员。

1925年5月1日,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林伟民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成为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同年6月,林伟民、苏兆征等共产党员为声援上海人民在“五卅惨案”后发起的反帝斗争,决定举行反帝政治罢工,组织成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罢工运动——省港大罢工。持续一年零四个月的罢工,参与工人总数多达25万人,在中国工人运动史和世界工人运动史上都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同年7月1日,林伟民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主持召开了罢工工人代表大会,讨论及选举罢工纠察队的工作人员,通过了对香港实行粮食封锁、设置粮食贩卖委员会以打击走私等重大决议。7月3日,林伟民主持召开罢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出了苏兆征、李森等罢工委员会领导人员。

珠海市博物馆讲解员董昊介绍,当天的《工人之路》第10期报道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定期正式成立”的情况。《工人之路》第11期报道了“省港罢工委员会正式成立后第一次会议”的情况,推举林伟民为临时主席。(1925年)同年8月,因长期紧张繁忙的斗争和艰苦贫困的生活,使林伟民腿部的骨结核病恶性发作,不得不住院治疗。虽然重病在身,但林伟民同志仍然密切关注罢工斗争的进行,抱病撰写了关于工运经验教训的文章——《实际的经验与教训》,呼吁香港各工会组织以“海员罢工胜利而复败之往事为鉴”,“一致促成香港工会统一之进行”。这篇文章以工人领袖高瞻远瞩的眼光指出了工人运动的方向,鼓舞了工人们的斗争意志,增强了工人们胜利的信心。

1927年9月1日,林伟民病逝于广州医院,时年40岁。广州盐船工人冒着极大的危险,集资收葬了他的遗体。全国解放后,他的遗骨移葬于广州银河革命公墓。

林伟民和苏兆征同志领导工人与外国资本家展开维护权益的正义斗争,为中国工人运动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工人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舆论喉舌,收录了林伟民、苏兆征、邓中夏等同志的多篇重要文章。《工人之路》的存续历程伴随省港罢工运动的始终,报道了罢工期间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是反映省港大罢工最直接、最系统、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这份《工人之路》合订本现收藏在珠海市“林伟民及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纪念馆”中,成为了“镇馆之宝”。

本期稿件来源:

珠海市林伟民及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纪念馆

一只旧藤匣播撒革命的火种

图片由珠海市博物馆提供

在珠海博物馆三楼第七展厅中陈列着一只老旧的藤匣。它的主人就是珠海斗门南门村第一位中共党员——罗建才。

罗建才,1913年出生在珠海斗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罗建才聪明好学,在进步教师赵梦虞开办的育才小学读书。他经常阅读梁启超康有为的诗文,《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强则国强”的强烈进取精神,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因家庭变故,刚刚成年的罗建才不得不离家务工,谋求生计。白天,勤恳干活,晚上,利用空余时间阅读进步书刊。他坚持学习的同时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一同追求和探索革命真理。在斗门小濠涌村先进青年邝任生、邝叔明等人的影响下,他积极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去,立志为国家干一番大事业。

1937年,罗建才在南门意塘祖祠组织成立青年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他以办夜校扫盲为掩护,向学生宣传中共抗日救国的主张,并接办了老师赵梦虞创办的《斗门公报》。

1937年9月,“八区民众抗日御侮救亡会”成立,罗建才任南门村工作团团长。他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编排爱国剧目,晚上到乡村街头演出,教育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

1937年10月,党中央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珠海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斗门小濠涌村成立,邝任生任书记。1938年5月,国民党八区公所借机逮捕了邝任生。罗建才积极发动群众参加营救,和邝耀云等人到中山县政府请愿,迫使县政府最终下令释放邝任生。1938年10月,罗建才经邝任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春,环境日益严酷,抗日斗争由公开转入地下。罗建才和地下党员赵荣、赵岳雄等人,在南门村意塘祖祠创办“前进小学”,并在竹园、四圣宫、新圩等村设立分校。血雨腥风中,罗建才正是提着这只装着算盘和黑板的藤匣,以教学为掩护,走遍了珠海的山山水水,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开去。

1940年7月,中共八区区委为了取得抗日讯息,指派罗建才等三人用两艘小艇分单双日轮流前往澳门,秘密运送进步书籍和报刊,再转送到粤中各游击队区。在一次途径马骝洲关卡时,罗建才不幸被敌人发现遭到逮捕。面对各种酷刑,罗建才宁死不屈,只字未说。敌人恼羞成怒,用烧红的铁丝穿透他的手掌,全身捆绑后抛入冰冷的海水中。那一年,罗建才只有27岁。

70年后,革命英烈罗建才的儿子罗胜能,将这只藤匣捐赠给珠海博物馆,希望把红色精神永续传承下去。

文字、图片提供:珠海市博物馆

来源:听珠海

赵思华/责任编辑

阳紫微 卓雨欣(实习)/编辑

本文源自头条号:珠海特区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由式竹节烟斗

竹节斗难度在于竹节与石楠木的组合,衔接的是否流畅、线条和整体斗型的匹配、尺寸的比例、烟嘴的匹配 成品 作品来自木工爱好者网 林鸟出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