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奇石观天下(11)—老爷爷的烟斗
流浪汉的烟斗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不久前,朗格博物馆发生了一起重大失窃案古希腊凯撒大帝的烟斗被盗。这消息通过电台、报纸,立刻传遍了各地。 欧洲西部有一座风光秀丽的小敌,叫库仑市,这天上午,在市中心的一家咖啡馆里,男男女女三个一堆,两个一伙,谈论着烟斗失窃的新闻,这时,有一个衣着讲究
烟斗作为抽烟的一个辅助工具,具有远久的历史。十五世纪之前,除了医用及宗教用途,在非洲及北美印第安的部落中,抽烟和抽烟斗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在观看当地举办宗教的一个活动时,发现了当地人正在燃烧一种“魔力”的东西,哥伦布就简单地称这个新的植物为tobago,之后慢慢演变为tobacco(烟草)。
美洲和非洲可能是最早使用烟斗的两个陆地板块,不幸的是,并没有文字简单地针对当时的烟斗风格进行定义和归类。这些本地烟斗以一种分散而且无模式的方式进化着,因为这些是对独个部落和派系的独特表现和特征的展示,而不是国家-洲际的模式。所以没有所谓的北美或者南美烟斗,也没有非洲烟斗。殖民者出现后,这种形式带到了欧洲,开启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烟斗文化。
1519年Cortez (柯尔特斯)报道,在墨西哥很多部落有吸这种带有香味的草。
1536年,法国探险家Jacques Cartier(雅克.卡迪尔)在寻找著名的西北道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加拿大印第安团体在使用烟斗。
1559年西班牙为医用进口了一些烟草叶。
最早很可能是西班牙人将烟草带到了欧洲,但是烟草在欧洲的最早传播却是得益于英国人,确切的说是Sir Walter Raleigh(沃尔特.雷利爵士)在公共场合抽陶土烟斗才让抽烟斗风靡起来的。
十六世纪的商人和冒险家
第一批非印第安烟斗客是十六世纪早期在美洲沿岸漫游的一位商人和探险家。经过验证的,英国最早的烟斗客是Ralph Lane(拉尔夫.雷恩),他是雷利爵士任命的第一个弗吉尼亚长官。1586年当Lane从殖民地回到英国的时候,他在伦敦公开吸烟,伦敦人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看他。雷恩从弗吉尼亚带来了一个印第安烟斗,他呈献给雷利爵士,然后教他怎样抽烟斗。
很多早期的抽烟斗的记录是“Drinking”(喝)烟草,因为烟是从一个像吸管的斗柄中抽出然后通过鼻子呼出。大家认为这样是可以清理鼻道,因此更加确信抽烟斗的药用价值。雷利爵士对于抽烟斗的迷恋是一个传奇,而且在他的影响下,伊丽莎白女王以及英国社会都将抽烟斗看做一种时尚。随着美洲航道的开通,欧美大陆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烟叶和烟草种子被带进了欧洲,并且不断传播到其他地方。后来,人们发现烟草有麻醉作用和其他药用功能,传播日渐广泛。
不过就如同其他新鲜事物的传播都会遇到很多曲折得规律一样。抽烟斗也是,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1603年最先表达了他对于抽烟的愤怒的感觉,并且举行了第一个反抽烟活动。有趣的是这不但没有达到他预想的效果,反而让这次活动成为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宣传。为了让更多人知道,James在英国所有的岛屿发表了他的观点。但是在国王偏远地方的人们还没有听说过抽烟斗,于是他们开始想是什么样的新的草让皇室这么不满。于是成千上万的人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尝试了一下。他们惊喜的发现他们喜欢烟草,于是抽烟斗流行起来。
16世纪末英国人制作了第一支陶土烟斗,相对于之前流行的核桃壳、银以及铅锡合金制作的烟斗,陶土不贵而且相对来说抗火烧,所以更有优势。大约在1625年陶土烟斗开始了大规模制作和传播。
1604年詹姆斯一世禁烟令使得吸烟士兵把陶土斗带到了荷兰。
1607年阿姆斯特丹人开始用陶土制作烟斗。
1613年第一批种植在美国西部的印第安烟草于一年后运输到了英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产业。
十七世纪抽烟斗的欧洲人
1670年法国开始陶土烟斗的制作。
中国瓷器批量出口欧洲从而开启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热情的狂潮。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瓷器象征了皇室贵族的财富与地位,于是欧洲的工匠就被这个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所吸引而开始研制瓷器。1708年,德国的伯特格最先在欧洲烧成瓷器。此后优质的高岭土在梅森( Meissen ) 附近被发现,著名的梅森瓷厂开业,开始生产模仿中国瓷器。
1710年皇家Saxon(撒克逊)陶瓷在复活节的时候展示出了第一个人头塑像陶瓷烟斗。
18世纪后半叶,成批的精品陶瓷烟斗由著名的德国大型厂商Meissen(梅森)和Nymphenberbug(宁芬堡)生产出来。之后Bavaria(巴伐利亚),Austria(奥地利)也开始生产。法国与匈牙利彩色陶器工厂所在的一些地区也开始制作陶瓷烟斗。
陶瓷是一种易碎的材质,但还是比陶土要更好一些,因为它能够耐高温,而且陶瓷上的釉质不会吸收烟草残留物里面的焦油。显然陶瓷烟斗从来没有在英格兰流行开来,这里的烟斗客更喜欢渗透性比较好的陶土烟斗。对于此的猜想是:因为渗透性好的材质可以让有害物质蒸发,对健康的伤害更小一些。
十七世纪各个国家的烟斗爱好者
在同一时期,另外一种烟斗材质也在发展起来。第一只海泡石烟斗是十七世纪中期在土耳其制作出来的。据记载,1688年一个土耳其旅行家Evliya Celebi(埃夫利亚.史利比)写道:Thebes(底比斯)以及Greece(希腊)有生产精美雕刻的海泡石烟斗。最后这种浅色的矿物会变成象牙色或者蜂蜜色。由于海泡石就像象牙一样漂亮而且能够雕刻地很漂亮,所以非常昂贵,只有社会上的富裕人群才能购买得起。
海泡石烟斗很快在欧洲的上流社会流行起来,而第一次进入奥匈帝国领土是在十八世纪的前半叶。Budapest(布达佩斯特)和Viena(维也纳)被认为是海泡石烟斗生产中心,海泡石烟斗也是从这里传播到了西方。
海柳烟斗欣赏
相对于上面已经出现的烟斗材质,从使用特性上讲,海泡石几乎是完美的烟斗材质。海泡石,来源于希腊单词“Serpia-cutlefish”,因为骨头是多孔的白色,也以“sea foam”(“海之泡沫”)或者“meerschaum”(德语的“海泡石”,最长使用的)而闻名,它是蛇纹岩表面在特殊情况下溶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化学上来讲,它的成分是硅酸镁。它存在于黄色或者灰白色泥土沉积处。它质轻且多孔,吸水能力特强,在水里面可塑性会变得更强,而且更滑腻、柔软,所以能够切割、雕刻。
十八世纪中期位于德国的Lemgo(莱姆戈)和Ruhla(鲁拉)的城镇开始制作海泡石烟斗。
十九世纪,海泡石成为制作烟斗最流行的材质,主要集中在几个著名的中心——Vienna(维也纳), Budapest(布达佩斯特), Ruhla(鲁拉), Paris(巴黎)。海泡石烟斗的烟斗制作史上也是第一次达到了艺术与制作的巅峰,它们被称为Queens of Pipes(烟斗女王),有大量记载表明,一战之前有大量欧洲雕塑艺术家从事海泡石烟斗制作艺术。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海泡石始终无法达到过去的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的海泡石烟斗
18世纪中后期,工业化革命开始。烟斗的发展也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大爆发时期,越来越多不同材质的烟斗被量化生产出来,烟斗的选择变得更加丰富,传播也从地区变成了世界范围。
1850年左右,法国Saint-Claude(圣克劳德)利用石楠根制作烟斗的方式开始传播开来。
1860年法国向英国出口了第一批石楠木烟斗。
1900年法国Saint-Claude(圣克劳德)石楠根烟斗销往全球超过五十个国家和地区。
石楠根烟斗的发展传播,导致了烟斗制作史第一次大规模替代性的生产。从法国到意大利,英国,到整个欧洲,甚至延伸到了美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石楠根烟斗被公认为烟斗制作的首选材料。它几乎替代了历史上绝大部分出现过的烟斗材质。
石楠根烟斗的制作
最早的石楠根烟斗的制作是从模仿陶土以及海泡石烟斗的样式开始的,不过相对于其它材质,石楠根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到20世纪初,石楠根烟斗可以提供超过1500种烟斗款式。英式烟斗发展起来以后,烟斗制作与款式变得更加规范起来,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传统烟斗款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烟斗的发展格局再一次改变。随着卷烟越来越盛行,烟斗的使用开始再一次转变为小众精英化。烟斗的生产与制作也由大规模工业化转为小规模和独立手工制作人制作的方式。20世纪中期以后,丹麦自由式烟斗的出现奠定了今天烟斗发展的方向和基础。
在烟斗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烟斗不仅仅是人们日常使用的一件工具。它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记录者,它记录了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化、宗教、艺术和日常生活。
中国抽烟斗的历史也不短,甚至在东汉的古墓中,也发现过铜制烟斗的遗物,而自明末烟草传进中国后,烟斗并不稀有。可是八成只侧重抽烟解瘾,顶多到珍玩的程度,在烟草的滋味改变上与烟斗共同的艺术价值并未有太多着墨。
烟斗虽小,可是道理却不少,资料假如选材天然,得抗高热又不能太热,透气却不能漏气,更得无杂味避免阻碍烟草之味。纵观国外的烟斗史,烟斗的资料从金属、牙角料、陶瓷、石料与各式草木材,最终在19世纪中,无意间才发现石楠木兼具最恰当的透气、抗热与无味各项长处。因而现在石楠木制烟斗,已经成为烟斗的干流资料。尤其在“二战”后丹麦自由式烟斗的风潮引领,在艺术个性上更是打破到了一个簇新的境地。
可是中国却没有成长合适制烟斗的石楠木,这也许也是中国烟斗前进缓慢的缘由。以往中国烟斗都是以旱烟竿为主,可是因为金属的高热,常常使烟草品味起来过于辛辣。现在传统的旱烟斗几乎没有任何艺术上的打破与成果,反而不如日本,不光保留了传统烟竿的精密制造技能,更有一些在此范畴称霸的技能大师。而中国现在的现代烟斗,资料虽有进口的石楠木来制造,但外型上八成师法西方,短少中国元素的魂灵,偶见啥八仙过海、百子戏园,一则体积无穷,毫不有用,二则因文化区别难以跨出国界,天然不成气候。但近来麦永标先生的著作,则让中国在国际烟斗界上发出了一道簇新的光辉。
麦永标先生虚长我两岁,因而我都叫他老麦。他是海南三亚边的西岛人,这个离三亚约二非常船程的中国极南小岛,面积只要两点五平方公里,户籍人员还缺乏三千人。麦先生念美院身世,后来在大学里学习修建,取得了修建师执照。最终做城市规划,再跨足房地产,取得了适当超卓的经济成果。本来他开端抽烟斗仅仅为了削减纸烟的烟瘾,但在抽了几把国外大师制造的烟斗后,却又启示他早年在美术技能品上的创造情怀,因而自然就想自个着手制造烟斗。
因为有财富根底,老麦广收各国名师与名厂的烟斗,现在他的烟斗收藏已打破千把,可说件件都是精品,各种口味的烟草也是品味很多。以此为根底,在开端制造烟斗后,他不光联系了曾经在美院所受的技能练习,广泛研讨各式资料的也许性,更深入研讨很多中国近乎失传的传统技能技能,因而他的烟斗著作,不光兼具了西方的长处,更交融了很多中国的意念,以我看来已胜过日本在此方面的成果。例如他重新研讨一种失传的技艺,这是在黄金资料上浅刻的技能,用手去摸仅仅一片润滑,感受不到任何刻痕,可是肉眼可见到非常复杂的图画。感受似乎是用镭射在水晶玻璃内雕琢的作用,却没有凭借任何现代科技东西。还有在木头上涂蜜,让蚂蚁去咬,让木头看起来如中国传统庭院中摆放的奇石,因而烟斗外型上有了更共同的中国意境。
除了在烟斗木匠与各式装修资料上的研讨外,近来他还研讨出一种新的斗嘴方式,不光让烟草品味起来滋味更极 “中”又赋有改变,并且更契合牙形,让烟斗抽起来更轻松安定,还比通常烟嘴更少锋芒,不光线条流通,并且不易积垢,在整理与清洁上更胜现在一切的烟斗。
以上讲了这么多关于烟斗的历史,下面就给大家展示一个象烟斗的黄河奇石,供大家欣赏。


本文源自头条号:茶乒孤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巧断烟斗案
岁月山回溪转,世事纵横交错,散落于棉湖的故事,时不时仍可以在棉湖老辈人的口中听到。棉湖曾氏一门,人才辈出,最为熟悉的莫过于被梁启超誉为“有清易代之际第一完人”的曾习经,然而曾习经的哥哥曾述经也曾是“兄弟同科”的主角之一,其才情不逊色于曾习经